[詮釋]: 杜詩《春夜喜雨》有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謂春雨如絲,細密幽約,暗夜潤物使之生長而人不知,故曰“無聲”。師授門徒,其佳境常曰:“有聲有色”。蓋師之教授有聲可聞而生之成材有形可見也,故曰“有聲”?!盎?,教化。涵育、養育謂之“育”。無形者,脫略形跡之謂也。大師授徒若巧婦織錦,細針密線,輕重緩急,穿刺挑染,因時因地所施迥異而無不得心應手,待錦成爛然,細按針腳之行跡,只覺變幻莫測,一片神行而無跡可求。曰潤曰化,是謂人物之成材成長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潛移默化之效也。為師者,當焚膏繼晷,成博學通識高風亮節之輩,方可具春雨之質并繭俑之效,后日夕涵育,濡染感化,或可成桃李芬芳,蝶飛滿園之功。 杜甫《春夜喜雨》中有“潤物細無聲”的句子,是說春雨如絲,夜里滋潤萬物而人們卻感覺不到這樣的過程。老師教學生是可見可聞的,我們常用“有聲有色”來形容老師上課的精彩,不管是老師的教授行為還是學生的成長發展,我們都是可以看得見的。所以說老師教學應該是“有聲”的?;?,是教化的意思,而“育”則是培養的意思,教育培養使他發生變化,這就是化育?!盁o形”是說老師在具體教學中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要因人因時因地而采取不同方式方法的意思,高明的老師在教授不同學生的時候可以得心應手的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從而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這中間需要教師獨特的悟性,敏銳的感知,細致的情感以及廣博的知識,是很難以去追尋綜跡的。無論是“潤”,還是“化”都是一種教學的狀態。它說明培養人才是有一個長時間的過程,是需要潛移默化的感染的。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品德和廣博的知識,從而全方位的影響學生。 |
[詮釋]: 博學: 最早見于《論語》?!墩撜Z?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說,君子必須掌握廣博的知識,并用禮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方能不悖做人之道。其后,《禮記?中庸》又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謂要廣泛的學習,仔細的探究,謹慎的思考,明確的辨別,才能切實的去實行。博學,表明人之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打好牢固基礎,方可拾級而上,最后達到光輝的頂點。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惟有博大寬容才能兼容并包,具有開放胸襟和世界眼光。 敏思:《論語?為政》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即只學習而不思考或只空想而不學習均會無所得,學習與思考必須緊密結合起來。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化。敏思,是為學者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和才智,善于發現問題,敏捷思考問題,勇于探求問題,才能學得深入,才會學而有得,才會學有所成。 慎?。骸睹献?盡心下》有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它是說,讀書學習不要盲目地迷信書本,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和分析,全面地辨證地去看問題。北宋王安石亦云: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梢?,為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一味接收淺嘗輒止,而要通過自己的思考,以謹慎的態度去分辨正誤、判美析理、求真棄假,從而吸取人類知識寶庫中的精華,去其糟粕。 致新: 致者,達到也;新者,創新也。致新,就是要學以致用,達到一種更新更高更美的境界,這也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抖Y記?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句中之親即為新。又云:茍日新,日日新,有日新。意思是說:若要日新,就要日日新,永無止境。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一所大學長遠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就是首創前所未有的事物、見解或方法,不墨守成規,不懈開拓。要創新,就要揚棄——揚優良傳統,棄陳規陋習,還要科學發展,與時俱進。 博學 敏思 慎取 致新四個方面一以貫之,循序漸進。博學是為學的基礎,學必廣博;敏思是為學的方法,學不離思;慎取是為學的態度,學貴于慎;致新是博學、敏思、慎取的必然結果,是為學的最終目的。 |